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研究 > 高等教育

高职教育如何与新农村建设接轨

发布时间:2022-08-24 13:52:24 人气: 作者:小编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目标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全面发展。其核心任务是农村人口素质的大面积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普及。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地,要肩负起历史使命,明确自身任务,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一代新人,提供科技支撑和优质的社会服务。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职业技术人才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依托自身优势,在农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如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对提高农民素质、劳动力转移及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显著贡献。但就目前情况看,高等职业教育要真正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与自身的使命,另一方面目前农村工作的许多制度、政策也必须调整,形成高职院校为农村培养适用对路人才、农村能留住人才、人才能够发挥作用的良性局面。这里面有许多情况要作深入分析,面对现实问题要拿出对策。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落后,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仍然不高。农业部门统计资料表明,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8%(其中,文盲半文盲以下占6%),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只占5%。农村对教育的需求仍然是培养大量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农民和基层职业技术人员。在计划经济时期,后者是由农校、师范学校、卫生学校等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充任农技员、卫生员、会计员、中小学教师这样来解决的。后来,大批中专学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农业中专为例,多数并入地方高职,少数升格为农业高职学院。而改为高职后新增的专业多为就业市场上的热门专业,像信息技术、贸易、金融等投入少、报考踊跃的系科专业。面向农村基层的专业比例已明显减少。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面向农村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上也需要调整,使其更具有针对性,适合新农村建设需求。现阶段农村需要的依然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是知识、能力结构能适应农村现状的人才。过去的农校教师很多人都有长期农村工作的经验。而现在学校里人才评价标准的导向值得商榷,评职称只承认发表论文,承认科研项目,承认课时,而下基层推广实用技术不计在内。涉农专业教师下农村的时间越来越少。招收新教师也多以学历文凭为准,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农业工程师、技师很难补充进来。以保定职院为例,一次招收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应聘者都是应届毕业的硕士,其中不乏曾从事过科研项目者。考试的项目是给牛人工授精。这些衣着整洁的年轻人谁也下不了手,别说能力,连意识上都没有任何准备。这样的教师能培养出能在农村摸爬滚打的学生来么?

  职业技术人才留在农村需要政策环境

  现在农村、农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从农村考入高职的学生,甚至一些学农的高职生也都把就业的期望定格在城市。很多农村地区的农技站名存实亡,乡村卫生所也改为私人经营。这些岗位都有后继乏人的问题。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农村涌现出大批专业户,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企业家。这些人成为农业新的生产方式,新技术乃至农村新的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这些企业,尤其是民营农场招收的新职工,这些专业户、企业家的子侄后辈成为最愿意学习涉农专业、立志在农村发展的年轻人。因此,职业院校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践途径、方式、手段等都需改革、调整。比如,涉农专业教师的评价标准要有调整,下乡推广农村实用技术,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业绩和能力应该摆到重要的位置。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面向农村的专业招生也要考虑生源是否愿意在农村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在培训乡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方面的工作要加强。但是高职院校培养人的主渠道是全日制学历教育,学历教育能为农村培养留得住、发挥作用好的毕业生才是好钢用到了刀刃上。

  同样重要的是农村工作的一些基本制度、基本政策也要调整。必须营造能让农村基层职业技术岗位留住人、吸引人,能让职业技术人员长久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动员青年知识分子去农村支援几年不失为一种好方式,但是从长远看这还是权宜之计。长久之策是培养志在农村、能长期扎根农村、能在农村发挥作用的职业技术队伍。

  高职要调整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

  在这些前提条件得以解决,农村基层的大环境有了改善之后,高职院校要想面向农村,做好育人、服务工作,办学以及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等许多方面也都要调整。当前,尽管许多职业院校都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没有突破传统办学思路。一些专业的设置或是内容陈旧、狭窄,或是理论停留在书本上,不切合农村的现实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农村实际搞调查研究,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要求设置专业,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安排教学内容。比如要研究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如何改变;研究农村的资源利用方式如何改善,环境如何修复;在现有条件下,农村如何开展测土施肥,水利设施如何改造,房应该怎样盖,路应该怎样修,沼气池应该怎样建等。高职院校应构建人才培养与“三农”密切结合的长效机制,促进专业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针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增强学校面向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

  调整质量观,为新农村培养留得住、干得好的生力军

  一段时间以来,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很低,大多数教师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村地区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上,加上专业设置更新慢,课程结构彼此重复或割裂,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因此必须更新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者,注意从农村实际工作一线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知识体系基础的老工程师、老农艺师、老会计师充任教师,同时为青年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创造环境与机制,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走出纸上谈兵的误区;在专业设置上,寻求教育规律和农村发展规律的结合点,建设好涉农学科和专业,让学生毕业后到农村能有一身真本事和自身发展的基础;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在德育工作中,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学生对农业的了解,对农村、农民的感情,坚定他们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道路的决心,立志在农村广阔天地建功立业,确保毕业生到农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创新服务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我国的农业院校自打创建以来就有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传播实用科技的传统。这一传统必须发扬光大。在现阶段,科技支农的方式方法要有创新。职业院校要立足于建立以农村科技示范基地为主体、以科技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为支撑的科技转化平台,构筑科技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等科技成果扩散推广体系。

  ——根据各地农村实际状况,自建或依托校外生产科研组织建立三类科技示范基地,引领当地产业发展。第一类是突出产业特色,集教学、科研和推广于一体,以试验研究、科技成果展示和集约化经营方式为主的技术集成型示范基地;第二类是突出实用技术,以科技普及为主,依托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建立的技术示范型科技推广基地;第三类是由政府、企业提供条件,学校提供技术,共同建立的校地(企)合作型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整合地方政府、学校和农村基层力量,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开展农村科技培训。坚持结合农村发展需要和农民需求,分类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在培养对象选择上,以乡、村干部,返乡初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为主。在培训内容上,对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地区,以基本农业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对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以新技术、新成果为主要内容。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干部,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建立网络咨询服务体系,传播科技致富信息。学校要建立农村科技推广网站,建立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展示、市场营销、政策法规解读和网上咨询等栏目,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等综合信息,指导农民科学生产、科学决策、科学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