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职业教育研究院

HAINAN ACADEM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高等教育 >

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论纲进入阅读模式

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论纲 进入阅读模式

2022-08-24 13:53:47| 来源:0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学科肇始于20世纪20~40年代①,到 1983年“职业技术教育学”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列入专业目录,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学科正式独立。职业教育学科是指职业教育学科群,亦指复数职业教育学,包括职业教育下位的各分支学科的集合。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近24年以来,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成就,当前的主要任务和未来建设的策略。
    一、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五个阶段
    (一)新生阶段(1949~1966)
    伴随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必须彻底改变过去职业教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建设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再生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科,为恢复国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的主要贡献是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思想。1958年1月31日,毛泽东在《工作方法(草案)》中提出:“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一切高等工业学校可以进行生产的实验室和附属工厂,除了保证科研和教学研究的需要以外,都应当尽可能的进行生产。”1958年,刘少奇提出:“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同时并行:一种是全日制的学校制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一种是8小时的劳动制度,一种是4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两种制度相辅而行。”“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思想使我国半工半读的教育事业蓬勃兴起。1958年5月27日,全国第一所厂办半工半读学校——天津市国棉一厂半工半读学校开学。同年7月,天津市又办起33所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四四制”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每日4小时生产,4小时学习),共招生4000多人。与此同时,河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全国大多数省市区都试办了半工半读学校。截至1965年年底,全国半工 (农)半读学校共有7294所,在校生达126.6万人。这为职业教育学科的再生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波折阶段(1967~1977)
    1966年后,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进入一个波折动荡的时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党内错误地认为刘少奇等领导已经变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由他主倡的两种教育制度也被错误地作为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受到批判。半工半读学校和职业中学全部停办,职业技术教育受到严重破坏。据教育部统计资料,全国中等专业学校中的中等技术学校,1965年为871所,1969年为685所,减少186所,占该类学校总数的21%。中等师范学校, 1969年比1965年减少21所,占该类学校总数的0.5%。
    “文化大革命”中期,虽然半工半读学校和职业学校停办,但在“半工半读”思想影响下,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开门办学”。这种当时教育也包括职业教育的特殊形式,为后来重新恢复职业教育学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7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代表强烈要求恢复和办好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1971年至1976年,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有了恢复,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超过了“文化大革命”前的水平,受到波折的职业教育学科基础又得以恢复发展,这为后来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的确定带来了希望。
    (三)确定阶段(1978~1989)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职业教育学科复苏。1980年,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创办了建国后第一种职业教育理论刊物《职业技术教育》。1983年,职业技术教育学被国务院正式列入其公布的专业目录。同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职业教育第一个国家级科研项目。1984年,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开设职业教育概论课程,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知识从教育学科中分离出来。1986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设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组。1987年,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硕士
 点在华东师范大学诞生。这些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确立。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学科理论译介,如职业教育研究开始介绍引进职业教育著作,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译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河北大学比较研究所教育研究室译、日本仓内史郎和宫地诚哉着的《职业教育》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翻译的德国海因茨·C·格拉斯的《职业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学》等。同时,我国学者开始转向职业教育学本土化研究。1986年,刘鉴农等主编的我国当代第一本职业技术教育学著作《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学学科“职业”与“技术”的融合和理论的重建。
    (四)成长阶段(1990—1999)
    这一时期,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职业教育学科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在实践和理论上突出了应用性。1990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和上海、辽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同时建立。同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成立。在搭建职业教育学科平台的基础上,一批具有实用特征的理论著作相继问世。如张福珍、王义智的《应用职业教育学》,吕可英、董操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和纪芝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该时期的理论代表作是由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著的《职业技术教育原理》,这是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原理性专着,体现了编著者对于“职业教育”这一教育形式在一般原理方面的初步思考。同时,职业教育学科在该时期开始分化,出现了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社会学、职业教育史学和职业教育教师学。如黄强等的《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李蔺田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等。
    (五)反思阶段(2000年至今)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开始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提升职业教育学科层次和元理论的研究悄然兴起。先有欧阳河的《职业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后有黄尧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06年,周明星、唐林伟在《教育研究》上发表《职业教育学科论初探》,则标志着我国开始职业教育学科论研究。而由刘春生、徐长发主编的《职业教育学》和李向东、卢双盈主编的《职业教育学新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前者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学体系,后者则成为国家规划出版的第一部职业教育学教材。同时,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进一步分化。牛征的《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填补了职业教育领域的空白。黄克孝的《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和石伟平的《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分别代表了同类学科的最高水平。
    二、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五项成就
    (一)初步形成多层次的学科体系
    1985年,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在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开设;1987年、2001年和2007年,我国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先后落户华东师范大学,逐步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纵向学科体系。从2001年开始,全国已有29所高校开展了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补充;同期,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由4个增加到10个,硕士点由 26个增加到48个;2006年以来先后产生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吉林工程师范学院等三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省市级重点学科。至此,我国形成了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科体系。
    (二)初步形成多结构的学科队伍
    多年来,我国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学术交流和多边合作,特别是接受德国为我国培养职业教育博士、硕士项目,营造了职业教育学科队伍的成长环境,使职业教育学科队伍快速成长。经过二十多年的培养,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已经初步形成多结构的学科队伍。在学术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方面,国家建立了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以及各省、市、大专院校研究所等,拥有研究人员500多人,全国硕士和博士点学术梯队有500多人。职业教育方面的群众团体队伍稳步增长,如中华职业教育社有社员2万余人。这支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梯队的学科研究队伍,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成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研究的中坚力量。
    (三)初步取得多形式的学科成果
    首先,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不断增多。从数量上来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从“六五”到“十一五”(截至2007年)共立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课题计270项。其中,“六五”1项,“七五”11项,“八五”28项,“九五”42项,“十五”156项,“十一五”已立项 32项,立项数量日趋增加。其次,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成果丰富。从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获奖来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成果共获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从全国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来看,共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产生了一批职业教育教学标志性成果;从理论著作来看,截至2006年,全国共出版职业教育学教材或著作35部,取得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理论成果。第三,职业教育学科课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07年,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职业教育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成为该学科课程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四)初步培育多元化的学科平台
    从研究机构来看,全国现有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所1个,即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全国性群众性学术团体1个,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会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各省 (市)都建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设有职业教育研究所(室)近百个。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湖南职业教育研究所等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外,一般的市、县及高等院校、重点职业学校等均建立有职业教育研究所 (室)。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体系的建立,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专兼职研究人员,为开展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了研究平台。从学术期刊来看,现有《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业教育研究》《职教通讯》及《机械职业教育》等一批职业教育理论期刊不断发展壮大,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平台。
    (五)初步获得多角度的学科反思
    近二十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从无到有,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比照教育类其他学科的发展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科发展相对缓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科建设水平及研究生培养规模与质量,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及实际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我国职业教育学界开始将目光转向了职业教育学科反思。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自 2004年以来连续四年分别于浙江师范大学、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召开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本学科梯队人员汇聚一堂,对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等主题进行多角度的学科反思,成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五大任务
    (一)均衡发展:谋划职业教育学科的科学布局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布点极不均衡。从省市来看,北京5个,天津、陕西4个,辽宁、河北、山西、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各有3个,吉林、湖北、广东、福建、山东各有2个,重庆、甘肃、四川、河南仅有1个,而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西部和东北地区均为空白;从地区布局分布来看,A类地区31个,占63%;B类地区17个,占35%;C类地区仅有1个,占2%,A类地区博硕士点是C类地区的31倍,这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极不相称。因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东、西部平衡发展,大力建设西部和东北老区的博、硕士点,切实为这些地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二)凝练聚焦:明确职业教育学科的主攻方向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科方向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复制的多,创新的少;共性的多,个性的少;理论的多,应用的少。据统计,在2007年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26所院校中,研究方向累计94个,其中21所院校设有“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方向,占总数的22%¨5所院校设立了“比较职业教育”方向,占总数的16%;13所院校设立“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占总数的13%。而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新农村建设与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发展与政策等问题的研究十分匮乏。因此,今后一段时间里,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在方向建设上应当进一步分类指导,凝练聚焦,明确各自的主攻方向。部属和地方师范大学以职业技术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和比较职业教育研究为主;工科类、专业类大学以技术教育原理、专业教学论、专业教学法研究为主;技术师范院校以职业师范教育理论、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研究为主;应用型本科院校则以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技术教育原理、技术教育课程、技术教学论、技术教学法为主,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研究方向。
    (三)把握范畴:构建职业教育学科的结构体系
学科体系,即表达学科理论的体系与框架结构。理论体系方面,对职业世界关注的缺失导致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充满了对普通教育学的模仿,使职业教育学科很难构建起真正独立的具有专业个性而充满无可替代意义的话语体系,影响了学科理论对职业教育现象的解释力。因而,今后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要进一步界定概念范畴,寻找职业教育公理和现实命题,抽象出理论框架,从而构建理论体系。框架结构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结构框架。我们的思路是,根据职业教育理论内核,与外界关系 (宽度)以及纵向发展(深度)三要素,构建出一种新的逻辑结构.
    (四)创新构架:完善职业教育学科的规训制度
    一般而言,学科规训制度包括外在制度和内在制度两个方面。外在制度指学科社会组织,如学院、学系和研究所等;内在制度包括学科范畴、话语体系和学科精神等。目前,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存在用人制度的障碍,造成学科梯队人员流动困难,梯队难以合理整合;组织体制的障碍,使得相关学科难以交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权威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学科新人更是难以接受应有的磨炼,职业教育学学科制度建设亟待深化。职业教育学科要充分发掘外在建制对学科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通过清晰的学科意识、完善的资源保障和畅通的交流机制来促进学科的内在建制的迅速成熟。同时,职业教育学科进一步作为下位学科的细划,应当在精品课程、学科研究范式和学科评价标准以及学科奖惩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以规训学科新人和规范学者。这样,外在建制与内部建制相互呼应,有利于克服在传统的学科建设路线下学科建设早期的盲目、无序、混乱的状况。
    (五)优化机制:创建职业教育学科的研究学派
    职业教育学科要有一种学派意识,要有形成学派的追求。所谓学派指同一学科领域中,由于学术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一般来说,学派的形成条件是:开辟了富有特色的学术领域,有自己的“特区”,提出了富有个性的学术路数,有标志性理论和自己成套的研究方法;展示了自成体系的学术成果,有供人罗列陈说的代表著作;造就了强势团队,有轴心人物,有核心成员,有上传下承、日益壮大、可以穿越时空的学者队伍。目前,我国尚未出现可称得上“学派”的团队。其主要原因是研究机制滞后,诸如以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学者不可自由流动,研究经费匮乏,疏于培养学科带头人,特别是缺乏创新团队建设等。今后,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并充分利用“上海职教论坛”“中青年职教论坛”以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下的若干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平台,将一些散化的研究力量拢合成有相当影响的学术团队,从而催生职业教育学派的诞生。
     四、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五种策略
    (一)着眼价值学科,丰满职业教育学科事实
    我们认为,符合学科成立条件而没有达到学科成熟标准的科学领域称为“价值学科”。反过来,一门学科符合学科条件而又达到成熟标准的即为“事实学科”。目前,各种研究范式林立,职业教育还处于“理论丛林”状态。故而,职业教育学科只是一门价值学科。一般而言,学科应有两种建设路径,即“内生型”和“外孵型”。所谓“内生型”建设路径,即学科知识经过长期的积累已形成比较成熟的逻辑概念体系,学科的精神规范得到了学科内外同行的公认,学科声誉和价值已经得到社会的肯定后,才开始建立学科的外在建制,并最后走向外内良性互动,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所谓“外孵型”建设路径,即在学科理论尚未形成和成熟之前,先行进行外在建制建设,并充分发挥外在制度对内在制度的推动作用;然后以知识体系的成熟和服务时间的贡献来赢得社会的承认,并进一步巩固和捍卫外在建制;最后通过强大的外在建制推动理论创新,形成由外到内良性互动,促进学科走向成熟。显然,作为一门价值学科——内在建制还未成熟的职业教育学科,如果放弃为实践服务,闭门制造理论内核,其结果肯定就是学科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学科建设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而被长期拖延,最终有损学科的进步。因而,选择“外孵型”发展路线,是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明智的选择。
    (二)着重应用研究,催生职业教育学科理论
    学科研究既可以从理论研究开始,也可以从应用研究开始。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归属,没有基本理论的成熟就谈不上学科的成熟,基本理论是学科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基础。应用研究则致力于为社会目的服务,而不将理论体系发展作为目标,它是学科理论向社会实践转换的中介。学科理论对学科至关重要,但并不是说学科的研究必须从基本理论开始。学科的基本理论的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积累,需要不懈地吸纳、提炼和上升,同时也需要较长时间、经过社会实践反复检验。作为一门价值学科,如果在学科外在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一开始就把重心放在基本理论研究上,则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学科基本理论成熟的目的;更糟糕的是,由于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远离社会实践的基本理论上,学科无法通过应用研究向社会证明其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贡献,这将有损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和学科发展的外在环境。如果我们把重心放在应用研究上,就能为学科赢得支持,并有可能在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创新职业教育理论。
    (三)着力人才培养,彰显职业教育学科功能
    学科建立后,它的发展必须依靠一大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因此,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专门人才成为学科建设的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工作。当前,职业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要着力抓好三个要素:一是提升培养层次,适度增加博士点、硕士点,做到区域平衡;二是改进培养模式,做到“四个结合”,即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结合,学术导师与专业导师结合,校内课堂讲授与校外基地传授结合,教学指导与科研训练结合,培养“双师型”硕士、“双证书”硕士;三是完善培养课程。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国际TVET硕士学位教师教育的课程框架,分为“教育,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及职业学科的研究”“职业学科和教授法的研究”“深人研究”“论文”“实践研究”五个部分;其中,课程设置为八个模块:“教育,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与结构”“整合的TVET与职业学科的联系”“基于实践示范的教与学”“TVET和劳动力开发的管理与评价”“职业学科”“职业教授法下的学科”“职业学科中的特殊领域”“职业教育学中的特殊领域”等。
    (四)着实合作研究,打造职业教育学科精品
    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是一项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社会性工程,应该大力开展合作研究。其一是主研牵头机制。参与者有主从之分,牵头者负责合作行为的谋划、设计、组织、协调、督察、评价等,同时要负责课题立项、经费筹措、资源支持、成果发表等工作,还享有主要的研究成果;参与者各方则按牵头者的分工各负其责、各承其重,保质保量完成合作任务。其二是多边合作机制。这种机制合作体中,参与各方地位平等、“轮流坐庄”、权力共享、责任共担、各尽其能、协商运作。其三是市场运作机制,即招标制。发包方或是政府部门,或是受委托的中介机构,或是科研行为的牵头单位,而应标、投标方是科研机构、团体或个人。从而集中优秀资源,高效运作,使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获得最佳成果。
    (五)着手学科整合,构建职业教育学科文化
职业教育学科文化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学者以学术为本原,以学科为载体的各种语言符号、理论方法、价值标准、伦理规范以及思维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学者身份、学科知识和学术范式的集合体。在学者身份方面,学科文化通过其特有的规训方式,训练学科新人,使每个学科中的成员从进入这一领域开始,就受到哲学学科的规范、传统、观念的想象和熏陶,从而养成学者对职业教育学的归属感。在学科知识方面,指的是职业教育一种特殊的理智材料,具有专门化、自主性和积累性。主要是偶像崇拜(确立职业教育大师),人工制品(值得模仿的学术著述)和各种专业语言。在学术范式方面,应当包括学科的概念、命题、理论和主义四层要素,概念是学科之细胞,命运是学科之组织,理论是学科之系统,主义更多地使理论思潮有共同倾向。
 
[注释]
    ①20世纪20年代以来,先后出版了何清儒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创办了《教育与职业》杂志,创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学术团体,涌现厂以黄炎培、蔡元培、陶行知等为代表的职业教育理论家,依照国家标准(GB/T1357—92)中规定的条件,我们认为这一时期为我国职业教育学走向独立的肇始。  

(责任编辑:小编 )
THE END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海南省职业教育研究院”的文章,版权均属海南省职业教育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随机阅读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