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职业教育研究院

HAINAN ACADEM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高等教育 >

论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进入阅读模式

论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进入阅读模式

2022-08-24 13:52:06| 来源:0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高地,它的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高职教育是地方经济的内生需求,必须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的演进、生产技术的变化、经济增长的速度等不断调整优化自身的发展。

  地方经济发展催化高职教育体系变迁

  地方经济发展主要通过产
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所有制结构的驱动等因素来催化高职教育体系变迁的。

  产业结构及其性质催化高职教育体系变迁首先是产业布局与集群发展的催化。产业结构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脊脉,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及国家宏观战略布局,会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布局,而不同的产业结构对高职教育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具有不同的需求。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现在各地产业结构越来越呈集群式发展态势。产业集群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会形成人才需求链,比如围绕制造业会形成生产型服务业人才链,产品的上游与下游形成关联人才链;产业集群会集中形成对某一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又对其他专业人才形成排斥,所以要求高职教育学科专业体系不能大而全,而要小而精,要具有快速反应能力。

  其次是产业类型和产业性质的催化。三次产业相互关联,在不同发展阶段依次推进。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方的主导产业类型各异,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对高职教育会形成不同的需求,比如上海已过渡到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其一般制造业已逐步向周边地区转移,它对职业技术人才类型的需求主要以第三产业高技能人才为主;比如苏州、无锡、宁波,它们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主导产业类型主要为现代制造业,对工科类高技能人才具有大量的需求。目前这些地区的“技工荒”,就充分反映了人才需求的结构状况。

  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催化高职教育体系变迁我国各地资源禀赋不均,各地方因地制宜相继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战略。而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会相应形成不同的经济模式,比如以外向型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的外源型模式,以经济内生增长为主的内源型模式。外源型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素质等会提出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内源型经济模式则会对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与本土相适应的要求。

  经济所有制结构催化高职教育体系变迁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下,各地方所有制结构比重不一样,有的地区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如青岛,有的地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如宁波、温州,有的地区外资、民营、国有经济三轮驱动,如苏州、无锡。不同的经济所有制结构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素质、层次要求不同,如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都为创业型企业,规模不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它需要具备一定创业素质及风险承担能力、吃苦耐劳的职业技术人才;外向型经济大都以外资企业为主,技术含量较高,要求职业技术人才具备一定的技术吸收能力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国有经济主要以大型企业为主,工作相对稳定,但大部分人员已经饱和,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不大。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催化高职教育体系变迁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可用发展规模与发展质量来衡量。发展规模不大的地方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不大。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经济规模制订相应的高职教育发展规划,而不能盲目跟风。发展质量主要体现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情况下收入高的地方对高职教育需求大。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对职业院校的招生、收费、资金运转等关键因素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高职教育发展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

  高职教育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目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由于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出现了许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对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结构的影响。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相应结构的人才支撑。首先是纵向人才支撑,地方产业发展需要“金字塔”型人才结构,其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位处塔底,占据了所需人才总量的大部分。其次是横向人才支撑,也就是所培养人才的学科及专业所属要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吻合。当前存在的“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表明纵向人才结构支撑不够,在培养规模上难以跟上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专业“人才过剩”问题则表明横向人才结构支撑不够,一些专业所培养出的学生不为产业集群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所需。人才结构拖曳现象的产生主要缘于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间信息不对称。

  二是对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素质、能力的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往往需要上手快,岗位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但由于受人才培养模式及办学客观条件的影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在素质、能力结构上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是对高职院校自身服务社会的影响。高职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服务社会,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不积极参与地方的科技研发与推广,在地方经济建设的一些前沿课题上处于失语状态,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进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完全应该也有能力参与地方的技术研究与推广。

  高职教育发展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内生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它在所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上必须紧紧契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加大高职教育投资,提高高职教育办学质量是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推进技术吸收与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基础性措施。

  1、加大高职教育投资力度。增加高职教育投资有利于形成地方人力资本,优化地方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逐年提高高职教育经费财政拨款比例,与地方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均衡,特别是要建立并严格实施地方职教经费的统筹体制,确保高职院校得到充足的办学经费。同时要加快高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地方共享实验实训设施,形成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有力支撑。

  2、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下放专业审批权限,鼓励兴办紧缺专业、新专业,建立新专业发展基金,围绕新专业、紧缺专业建立师资培训基地。高职院校要定期研究地方发展规划,尤其是产业集群规划,要加强与人才市场、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紧紧围绕市场办专业,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3、建立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收集、公布机制。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牵头收集人才需求信息、新职业、新岗位、新工艺、新技术信息,定期公布,努力减少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4、加大校企合作办学力度。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双赢”机制,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比如可减免部分税收,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等,建立新产品、新设备“展示—馈赠—回收”的循环机制,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建立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全面开展“订单式”教育,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刚性制度,制定政策允许企业工程师、技师利用部分工作时间到高职院校从事讲座或教学。

  5、加强高职院校科技产业工作。在办学水平评估体系中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科技研发与推广指标;鼓励高职院校参与地方课题研究,建立适合于高职院校的科技推广研究基金和课题;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科技研究机构,组建与教学密切结合的科技产业园或教学公司。


(责任编辑:小编 )
THE END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海南省职业教育研究院”的文章,版权均属海南省职业教育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随机阅读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