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主管单位: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登记单位:海南省民政厅
■田慧生
■对个体而言,智慧是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对教育而言,教育智慧则首先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
■智慧型校长应具备这样几个特征:有思想、有能力、有胸怀、有个性。要把这样几种品质集中在一起,并有所表现。
■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敏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总结,是智慧型校长成长的基本策略。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逐步深化,我国的中小学教学实践、管理实践中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对中小学教师、校长而言,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实践及评价等方面。可以说,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正面临改革攻坚的一个新阶段。面对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寻求解决方案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也取得了较好成效,却无法从根本上突破制约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品质,需要教育智慧,呼唤智慧型校长大批涌现。
什么是智慧、教育智慧
何谓智慧?不同的认识角度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智慧首先是每一个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一个有智慧的人总是充满了活力,这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重要表征。从具体的形成过程看,智慧总是和每个个体所生活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智慧是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出来的,并且需要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得到提升。然而,智慧不简单地等同于知识,亦不简单地等同于经验。智慧的构成是一个复合体,它包含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在这些层面上予以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智慧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系统接受教育的时期,早期教育阶段可为人生智慧的形成奠定最为重要的基础,这是其他任何活动无法替代的,智慧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同时,智慧是需要一生去追求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人对智慧的追求会有所不同,人生的历练对一个人智慧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解才更为深刻,对“逆境是个人成长的宝贵财富”的意义才更加珍视。不管是一帆风顺,还是身处逆境,只要能够勇敢地面对、很好地总结,这个过程就会成为智慧生成的重要源泉。
教育在人类智慧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人们关于教育与智慧关系的一个基本看法。尽管如此,却不能简单地得出教育能自然地开发人类智慧的结论。因为不同类型、不同品质的教育,对智慧开发的意义和价值是大不相同的。良好的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启迪和开发人的智慧,不良的教育、违背规律的教育则会扼杀人的智慧。有鉴于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智慧这一根本性问题。
对个体而言,智慧是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对教育而言,教育智慧则首先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高品质、高境界的教育,必定是包含智慧的、富有智慧的。因为正是在智慧的影响之下,教育才具备了高的品质和境界,教育的品质、境界与教育智慧互为因果、互为表里。
教育品质与教育智慧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关联性,教育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育品质的标志。我们看教育是不是具有高的品质,实际上同时在作这样一个判断,即教育是不是富有智慧的教育,具体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境界。
真正高境界、高品质的教育,不管教什么、以什么方式来教,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为造就每一个幸福的生命、为每一个受教育者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奠定基础。这既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和目标,也是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对教育智慧的追求,不能仅限于教育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某一环节,必须在教育的整体中全面体现,即教育智慧应当渗透、内化于包括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学校教育活动的一切方面。
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校长的教育管理行为予以体现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日常管理中,教育智慧主要表现为:教师和校长对于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
无论校长还是教师,具备不具备应有的教育智慧,首先在于对工作的规律是否了解、是否做到了规律性把握。对教育工作规律性的把握,是我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长期不懈追求的目标,具体体现在日常教学、管理的一点一滴之中。尽可能地懂得教育规律,对所做的一切有规律性的把握,是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最根本保障。规律性的把握是底线,是最低要求。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有更高的要求,在最低要求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是教育智慧的进一步追求。能不能创造性地驾驭工作,能不能透过一系列熟视无睹的日常现象、情况的表象,对内在的东西有深刻的洞悉,是教师、校长有没有教育智慧的重要表现。另外,就是敏锐的反应和灵活机智的应对。对于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突发情况,一个教师、一个校长能不能敏锐地反应、灵活机智地应对,就看他们是否拥有相应的教育智慧。有智慧的教师和校长,能把一个突发事件、一些极其不利的消极因素,迅速地转化为有利的教育条件和教育因素,这就是教育智慧的反映和表现。 智慧型校长的特征
第一,有思想。这对校长来说至关重要。作为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教育见解和认识,要对教育的最基本问题有自己的判断,这是一名好校长的最起码标准。有人把校长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得过且过型;第二类是守成维持型;第三类属于有思想、有见解的校长,也就是我们说的智慧型校长。这样的校长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不断地对教育中各种新的现象进行研究。衡量一名校长合格不合格,将来是否优秀、有前途,就看他是否有独立的思考。在这样的基础上,校长还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自己的办学思路,要在教育方面有自己的信念,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
第二,有能力。仅有思想而没有具体的执行力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校长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的校长。一名好的校长、智慧型校长,除了有思想之外,还必须在以下方面具备相应的能力:谋划学校发展,谋划具体工作;对各种事物作出决断;对学校的工作进行组织;与各种各样的人群进行沟通。更重要的是,校长还要有基本的研究能力。思想来自何处,来自对实践的不断发现、探索和研究。一名校长不可能仅靠借鉴经验、照搬模式就把工作做好,一定要具备独立的研究能力。
第三,有胸怀。一名好的校长、智慧型校长,不仅要有非常强的能力,而且要有宽广的胸怀。作为一校之长,要把各种想法不同、需求各异的人群集合在自己的旗下,共同实现自己的办学理想、信念和目标,有没有对人对事的宽广胸怀,是决定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名真正有水平的校长,在办学过程中对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主张会有更大的包容性,即所谓“兼容并包”。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多一点对立面,多一点不同声音,多一点另类的东西,对学校的发展来说不见得就是坏事,因为这些不同见解恰恰能促进我们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所以,有胸怀是一名智慧型校长的重要品质。
第四,有个性。所谓校长的个性,主要体现在管理上,即管理要有特色,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在长期的治校过程中追求个人管理风格的形成。校长在做好常规管理的同时,如果能追求并渗入独具特色的管理艺术,才称得上具备自己的管理风格。这既是校长应该树立的一个崇高目标,也是校长人格魅力形成的重要基础与过程。真正有智慧的校长,一定是有魅力的校长。各种不同类型、性格各异的校长,只要真正有思想、有作为、有胸怀,不管以什么方式展示给外人,最终都会成为有人格魅力的校长,成为有大批教师愿意追随的校长。 如何做一名智慧型校长
第一,乐于学习。做一名智慧型校长,首先要乐于学习。智慧的形成是以系统知识经验的学习和掌握为基础的,对校长而言,学习是其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这里所说的学习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学习,一类是非专业学习。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校长一定要有自己的学科专业,只有立足于自己的学科专业,不断涉猎其他学科,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才能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校长管理、领导的核心是课程教学。如果不懂专业、不懂业务,校长就没有发言权,就无法领导课程教学。同时,校长要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广泛地涉猎人文、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只有这样,校长个人的品味、视野、学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勤于思考。古人说,智者不惑,宁静致远。学习很重要,习得一定知识后关键是要学会思考,而思考正是智慧形成的核心。所谓“宁静致远”,就是当一个人沉静下来认真思考的时候,他的思想才能更高更远,他的眼光和境界才能有更大的提升。所谓“智者不惑”,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才会保持清醒头脑,才会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智慧型校长的关键所在。
第三,敏于实践。校长所做的事情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管理,即常规管理;二是思想性引领,后者更为重要。校长领导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他能否起到思想引领作用,他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以及价值选择,能否将学校工作引向正确的道路,引向成功的彼岸。真正高水平的校长,不仅要懂得怎样正确地做事,还要判断如何才能做正确的事情。而这种能力不是仅仅依靠博览群书、冥思苦想就能获得的,一定是从实践中加以锤炼得来的。因此,敏于实践是校长智慧的根本所在。
第四,勇于创新。对智慧型校长来说,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校长的成长有三个阶段,即入格、定格、出格。所谓出格,就是打破常规,有所创新。对高水平的校长来说,在定格以后应该迅速寻找新的出路,对自己熟悉的甚至是自己制定的东西能找到新的不足,要敢于自我超越;出格以后,经过不断创新,则会在更高层次、更高阶段上重新入格。如此,经过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不断循环,校长的品质会日臻完善、境界会日趋高尚。
第五,善于总结。作为一名智慧型校长,不仅要善于做事、善于创新,还要善于总结做事与创新的经验。对校长来说,过去的经验哪怕是失败的东西对增长智慧也具有重要价值。所以,一定要善于总结、提升个人经验。同时,在总结的过程中要注重反思、凝练,以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否则,就算不上一名高水平的校长,更不能算作一名智慧型校长。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
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