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职业教育研究院

HAINAN ACADEM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成果展示 > 职教改革 >

体制改革,走活职业教育这盘棋进入阅读模式

体制改革,走活职业教育这盘棋 进入阅读模式

2022-08-23 11:13:05| 来源:0

    6年前,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一共有5所中等职业学校,而这5所学校的在校生总数仅为2000余人,招生难使学校办学难以为继。从那时起,德阳市改革职业学校办学体制,将中江县的5所职业学校合并为一所,组建为中江县职业中专。如今,该校占地面积1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资产总值达1亿多元,学生总数达9600余人。20066月,该校被评为四川省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08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短短几年时间,中江县的中等职业教育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采访中,很多人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一个答案--得益于德阳市进行的"民办公助,双轮驱动"中职办学体制改革。

 

    【困境】德阳市中职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长期以来,德阳市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其中,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这是职业教育发展中最为普遍,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由于投入不足,职业学校难以聘请到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曾经有一名优秀的应聘者来到德阳市中江职业中专,应聘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岗位。学校对这名应聘者较为满意,但是对方提出的要求是:月薪5000元,学校还要提供住房。最终,学校因无法满足其条件,只好放弃了这位优秀的专业人才。

 

    职业学校因为没有实力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导致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成为事业发展的"软肋"

 

    因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开办一个新专业必须要有设备,有实训条件和师资。对学校而言,公办学校受用人体制和经费的制约,难以做到;民办学校要考虑办学成本,也不太愿意投入太多。因此,导致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实训设备落后。特别是职业高中,多数学校没有像样的实训基地。中专、技工学校虽然有实训基地,但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多数实验、实习设备是企业淘汰的二手货。所以,专业设置与企业对接困难重重。比如,有些企业需要通信类人才,而且需要毕业后即能直接上岗的学生,学校只得在电子专业现有的设备和现有的教师上做文章。可以想见,在这种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离企业的需求相差甚远。

 

    同样,德阳市的职业学校也面临专业设置的问题,要么陈旧落后,要么盲目跟风,导致有效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出现资源紧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

 

    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而是西部职业教育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思路】民间资金盘活了职教资源

 

    为了振兴德阳职业教育,2004年,德阳市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造"西部职教基地"的目标。但是,"西部职教基地"到底该怎么打造?怎么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一个又一个问题接踵而至。

 

    首先,德阳也面临"缺钱"的问题。德阳市教育局副局长胡北说:"并不是政府不重视,而是现有的财力不允许超出常规地投入职业教育。退一步讲,即使艰难地挤出几百万元资金,也显得杯水车薪,难见成效。"

 

    能不能引进民间资金,盘活原有或分散或闲置的职业教育资源?能不能政府、企业、老百姓各出一点钱,各方齐心协力把职业学校办得更好?

 

    2004年开始,德阳市开始了这样的尝试。德阳市拿出10所公办职业学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试点。试点后的新体制,被称之为"民办公助,双轮驱动"

 

    "民办公助,双轮驱动"的具体做法是:政府将濒临倒闭的公办职业学校的场地、师资、设备等无偿提供给民办学校使用。民办学校在这一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输入新的管理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招生和就业的双赢,推动职业教育走上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公办职业学校改制后,政府的投入力度和支持力度不减,继续保持"三不变"政策,即原公办学校的教师身份不变、财政拨款渠道不变、国有资产性质不变等。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训、表彰奖励、教师职称评定、教育教学评优考核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5·12"汶川大地震后,政府对公办、民办学校恢复重建一视同仁,将公办、民办职业学校统一纳入灾后重建规划,板房由政府统一搭建,并给予相应支持。灾后规划的德阳特色职教园区,集中了10所以上民办中职学校到园区办学。2007年,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遭遇地质灾害,德阳市财政拨款20万元帮助救灾。

 

    在用地方面,政府坚持民办学校土地使用价格低于土地成本划拨价,差额部分政府补齐。中江职专县城用地3万元1亩,共300亩;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罗江县城用地2万元1亩,共240亩;德阳市黄许职中、德阳市旅游职业学校在德阳市区用地16万元1亩,共150亩,而同一时期、同等地段公办学校用地则为21万元1亩。

 

    据统计,近6年来,德阳市引进民间资金5亿多元。其中市政府利用孝泉师范闲置资源,引进资金3000万元与民办教育机构共建德阳市职业技术学校;中江县政府吸引民间资金7000万元,新建中江职教中心;罗江县政府将省级重点职中--罗江职中与优质民办学校合并,共同举办罗江职教中心,占地240亩、投资8000万元的新校区已投入使用。目前,民办职业院校占职业学校总数的45%,占招生总数的50%

 

    以德阳市中江县为例。该县是一个有着14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可财政总收入仅为1.55亿元。2004年以来,中江县将5所职业学校逐步合并为一所学校。特别是在20062月,四川现代教育集团与中江县委、县政府签订改制合同,中江职业中专的办学体制由"公办"变成"民办公助"。作为投资方,四川现代教育集团为中江职业中专的一期工程投入了5000万元,使这所学校的教学设备价值由80万元增加到近1000万元。

 

    "如果不是体制改革,中江县举全县之力也办不成这样的学校。"胡北说。

 

    20069月,中江职业中专新校区拔地而起。此前,大量初中毕业生要么到外地读高中或中职,要么辍学外出打工。而此后,中江职业中专不仅成为本县初中毕业生的重要选择,还吸引了众多外地学生前来就读。

 

    【探索】  体制改革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体制改革解决了学校办学的动力问题。"民办机制解决了我们过去长期滞留发展的问题。"时任德阳市教育局局长毛君甫说。

 

    改制后的"民办公助"学校属于民办性质,在巨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渴望取得合理的回报。那么,改制学校就必须依靠收取学生的入学费用以获得回报,必须依靠毕业生这张"名片"去闯市场,以此赢得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也就是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才高,家长对学校才信任,企业与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学校才有生存空间和发展前途。

 

    这样一来,改制学校就会想方设法通过管理制度、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加大力度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正是民办体制盘活原有职业教育资源的驱动力。

 

    同时,办学体制改革也使职业学校管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得以增强。从20062月开始,改制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比起以前,新的管理模式无论是在用人机制、管理机制,还是分配激励机制方面都更具有优势,充分调动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许多具有能力、魄力和创造力的教学骨干脱颖而出,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中江职业中专校长刘文广介绍说:"改制后,我们实行了'加压式'管理,让压力变成全体师生员工的动力。"改制后,学校内部的竞争氛围异常浓烈,机械数控、计算机、电子、财会电商等专业教学部,在招生、就业、师资、教学和培训等方面均享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但是,相互之间也有竞争压力。

 

    改制学校在人事制度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切以绩效为准绳,岗位能上能下,通过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推动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合同制管理,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德阳、成都两地知名企业的工程师、高级技师纷纷加盟中江职业中专,让学校融入更多、更具专业性的"职教血液"。如今,该校机械数控中心的主任姚连成就是从四川大学聘请的数控技术专家,而数控技术专业也一下子升格为学校最重要的王牌专业,从而使这个新开设的专业招生近1300人。

 

    为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该校每年寒暑假都送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根据不同工种学习时间为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既学习实用技能,又能了解企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为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真实情报"。学校还鼓励专业课教师到行业学会、技术部门兼职。

 

    该校教师深有体会地说:"教师进车间,在车间了解、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对自身提高很大,是一种对教师非常有用的学习培训方式。"

 

    为了把教师进企业实习锻炼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要求教师从企业回来后,必须提交有企业领导、师傅签名的《企事业考查报告》、《兼职学习总结报告》。

 

    目前,该校拥有本科学历教师的人数增长了12%,拥有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增长了40%,市、县级骨干教师增长了36%。与此同时,通过校本培训,该校有30%文化课教师转型为专业课和实训课教师,60%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兼任专业实训课教学。

 

    【效果】 技能培养成为内涵建设突破口

 

    通过硬件建设虽然可以吸引大批学生,但只有狠抓内涵建设才能真正留住学生,才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中职学校内涵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专业设置如何与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为避免中职学生"学非所用,学不够用",职业学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优化专业结构,才能够达到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需求的"零距离",这是职业学校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基础。在这方面,中江职业中专具有独特的"集团优势"

 

    四川现代教育集团与成都市劳动就业局共同组建了"成都市创业人力资源交流服务中心",统揽整个教育集团学生的实习和就业。该中心与诺基亚、三星等20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依托这一中心,中江职业中专派专人与全国158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联系,签订了"就业订单",并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调整专业建设。

 

    同时,该校抓住德阳建设"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这一契机,大力强化机械加工专业,并在2006年新开设了机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目前,该专业已经发展成为学校最大的专业,学生达3000余名。

 

    体制改革的第二年,该校就把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打造成了省级重点专业,把计算机、机械加工专业打造成了市骨干专业。还在一些专业开辟出新的专业方向,如在计算机专业开设广告设计,在服装专业开设时装模特表演专业等。随着私家汽车的逐步普及,该校又于2009年开办了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目前,该校主要开办电子、计算机、机械、数控、服装等八大类专业20余个专业方向。

 

    "技能"是中江职业中专加强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学校在教学中坚持"教学生能学会的、教学生有用的、让学生'先学会,后学懂'"的三个原则,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调整为28。根据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选定教学内容,再融合进体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内容。

 

    该校的校内实训基地一律按照企业生产标准配置建立,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在车间,令人耳目一新。"托辊轴与托辊孔结合非常好,合格率100%。你们的学生才学了一年多就有这样的水平,确实不错!"不久前,中江职业中专把该校机械数控专业学生加工的第一批产品交到德阳第二重型机械集团民生外包厂,该厂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将车间搬进学校后,企业还派出了最得力的技术骨干,配合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穿插讲解,教学手段互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速度明显加快。

 

    在专家、技师型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操作技能得以强化,一环紧扣一环实行高密度操作教学,通过严格的"操作要点过关"评估,更是让学生一步一步掌握到高层面的操作技术,最后通过学校设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技能认证,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

 

    据该校机械数控专业部主任付红军介绍,机械数控专业的生产实训车间完全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运作,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不仅实现了学校与企业、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员工、作业与产品"五个合一",而且变消耗型实训为生产加工型实训,大大降低了实训成本。

 

    截至目前,该校已与德阳东方电机外包厂、德阳二重民生外包厂、四川威克自控技术有限公司、济南发电设备厂等21家企业建立了机械加工合作关系。

 

    【专家观点】

 

    中职发展期待体制改革更期待思路调整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务院、教育部的大力推进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就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专门论述,并在"体制改革""保障措施"部分作了相应的原则规定,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思路。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发展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并不简单,相应的改革也难以一蹴而就。有了政府的意志、有了社会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十分艰难,其中必然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值得关注。除了学生人数的减少、普通高中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吸引、学习者观念与选择的制约外,教育体制本身的制约依然极大地影响了职业教育正常有序的发展。而其中,对体制改革起着直接影响作用的,是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在发展整体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的思路问题。

 

    从管理体制上看,中等职业教育归口市或县的教育主管部门,直接受地方政府发展思路的影响。而最有发展潜力、最有改革空间的应该就是地方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这不仅是因为中等职业教育可以直接为本地人口提供适宜的和多元化的教育,其毕业生和各类职校资源也可以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如果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现有体制中的某些制约是可以规避和调整的。比如,面对职教资源的分散、重复建设、结构性短缺、利用率不高,职校生的继续升学比例过低,民办和社会职教资源未能充分调动和鼓励,对企业参与职教的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从全国的范围加以统一调整,困难和风险都较大,相应的体制问题更为复杂。而在地方,对各类问题因地制宜地加以调整不仅是有可能的,而且是能很快见效的。在这方面,不仅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的经验很典型、很说明问题,在许多地方也有相应的成功案例。

 

    从各地的经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凡是发展思路开阔,不囿于"升学政绩"的地方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对职教的发展就会给予多方面实实在在的支持,就会从"大教育"的视野中找到破解体制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营造和生成出类似德阳中江县这种"民办公助、双轮驱动、盘活资源、办出特色、激发活力"的适宜当地中职办学的良性体制来。

 

    从办学体制上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曾经有过职业教育公办与民办并兴、政府与行业并举的发展阶段,但随着教育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正规化、标准化意识和制度的确立,以及管理归口调整的尝试等,新的体制性问题又出现了。本应受到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的职业教育由于归口问题、行业管理条块分割问题、办学门槛过高问题、对民办教育尚有排斥挤压现象等问题的存在,而大大限制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对职业教育以及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现状与特色有科学的判断和认识,有通盘协调的思考。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过程中,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产学关系问题,受到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普遍关注。但对此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如何对应,能否对应?却很难简单地加以说明。很显然,作为与经济社会关联最紧密的职业教育,必须要与各类产业及其相关企业紧密结合,才会有可行和适宜的发展空间。但产学关系如何确立,是一种模式,还是可以因地制宜地多元探索,这对习惯了统一模式、统一管理的现行体制确实是一个尖锐的挑战。在现实中,一些地方、一些职业院校已经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实践也证明不少做法切实可行,一些制度创新颇有借鉴和推广价值。这就要求国家与地方相应的教育体制要加以调整和适应。因为,体制的建设不是用来制约发展的,而是应该促进发展、保障发展的。从这一角度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的确应在体制改革方面下功夫,要在转变改革思路方面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导。要使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和学习者都能在现行体制中感受到职业教育的重要和价值,而不是依然将其归入"无奈的选择"之列。

 

    与普通的学术性教育相比,在中国现行的"双轨"体制中,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相对艰难的,至今仍缺少体制的充分保障和支持。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要突破的就是体制障碍,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当前体制改革的思路问题。在这些方面,不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出了明确的原则规定,党的十七大精神也十分鲜明。借此东风,愿我国的职业教育能有坚实和长足的发展。


(责任编辑:小编 )
THE END  

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来源标注为“海南省职业教育研究院”的文章,版权均属海南省职业教育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随机阅读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