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成果展示 > 职教改革

职教涉农专业应改革办学和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20-07-09 11:06:17 人气: 作者:

建议一

 

    改革涉农专业的招生范围和教学模式,使之符合服务“三农”的需求,提高职业教育针对性。

 

    《规划纲要》文本第六章第十六条提出,办好涉农专业,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条为我们县级职教中心很好地指明了今后的工作重点。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目前涉农专业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中举步维艰。其一,我们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从小就接触种地、养猪、养牛、养鸡等劳动,认为种植、养殖不用学也能干;其二,我们的在校教师多是农业大学毕业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却欠缺实践技能,且学校的实验和实践条件大多有限;其三,涉农专业学生除去对口升学外,没有更好的就业出路。农村职业学校虽然大多保留着农、林、牧等专业以求不“偏离方向”,但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多是为了对口高考,且招生人数均不多。

 

    要办好涉农专业,就应该改革现有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今年河北省搞的“送教下乡,培养科学致富带头人和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工程”,在我看来就是一项有前途的改革。根据中央关于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精神,以及河北省相关文件的要求,我校适当放宽了招生条件,送教下乡、就近上课,去年一次性招收涉农专业学生718人。

 

    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采取课堂授课和“田间地头”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师选聘上,我们聘请农艺师、种田能手展开教学。学果林专业的学生到林场、果园去,学养殖专业的学生到养猪场、养牛场、养鸡场去,学电工专业的学生到村变电站去,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上课,让学生学到真技术。学生们对此很欢迎,相信今年我校涉农专业学生的报名人数和招生人数还会大大增加。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改革一定要符合农村的实际。因此,建议在这一条上加上“改革涉农专业的招生范围和教学模式,使之符合服务‘三农’的需求”。

 

    建议二

 

    为职业学校学生打通升学和就业两条通道,搭建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立交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规划纲要》文本第六章第十七条专门提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扩大中职规模,生源是关键,而解决生源问题的关键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应该为中职生打通两条通道:一是升学,二是就业,这样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一定会增强。《规划纲要》文本提出了相关的资助政策、双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等,但是这些政策不太具体。如“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这里的职业学校指的是中职还是高职?另外直接升学是什么意思?用不用考试?升入哪类学校?现在均不明确。希望可以再具体一点、明确一点,进一步增强可操作性。

 

    中职和高职对接问题也值得一提。目前,中职和高职同属职业教育,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每年高职从中职学校录取的学生占一小部分,从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占一大部分。从普通高中进入高职的学生,要“从头开始学”,三年间考取中级或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问题是,从中职学校进入高职的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往往已经考取中级或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又把在中职已经学过的技能重新学习一遍。这不能不说是人才和培养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此,我建议在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上对中高职给予统筹安排,以便学生从中职考入高职后,可以连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直到大专毕业,这对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都会有更加积极的作用。此外,建议探索实现让既有理论又有技能的高职优秀毕业生,通过自身努力继续升本、考研,成为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以此搭建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立交桥,为人才的发展提高提供更多机会、更大空间。